[白水洋旅游]
屏南城隍庙,在旧县城双溪镇东城门内,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它寝紫山,对文峰,深60米,宽22米。入大门依次为天井、横廊、两厢房、戏台及两旁钟鼓楼、天井、月台、大殿、后殿等建筑。它粉墙壁立,异兽压脊,斗拱重叠,飞檐凌空,气势雄伟,其规模是闽东较大的。
城隍庙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第二年即乾隆元年,知县沈钟到任,建城垣、义学、庙宇、桥亭等,沈钟在屏南五年,被后人尊为"开屏知县"。他在乾隆三年增建城隍庙后殿,并写了一篇记,使我们得知城隍的来历。
据《古田志》记载,城隍刘疆,原是世居这一带的乡民首领。唐开元年间率众归顺唐朝。唐玄宗嘉其忠顺,使掌古田县事,殁而立庙,人称之拓主。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赐额惠,政和二年(1113年)追封顺宁侯,后加封正应侯。南宋宝佑年间(1153年-1158年),复加号显灵,遂为城隍。沈钟想:屏南由古田分治而出,刘疆既为古田城隍,屏南也应有自己的城隍。于是他推荐林溢、林希俩兄弟。原来林溢、林希同刘疆一道归顺唐朝,当时没有封号。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才加封林溢为昭烈侯,林希为昭惠侯。沈钟以此上报,朝庭敕封林溢林希为屏南城隍。
如今,城隍庙中城隍塑像仍然只有一个,居于大殿正中。判官、黑白无常等罗列两旁,这些塑像都是“文革”后重塑的。当地人认为:城隍理所当然是沈钟。
传说,城隍很灵验。月黑风高之夜,曾见有人呵从如官府状,明灯烈炬在城中巡视。据县志载:乾隆三年,农历四月,经月不雨,近山高田,不能插秧。二十六日,知县沈钟设坛于城隍庙求雨,时微有雨点。至二十八日,大雨如注,田尽得插。是岁颇称有秋。
又传民国初,有薛姓杂货铺老板,深夜听到有人敲门买酒,开门见一矮黑人,暴目虬须,似城隍庙中的黑无常,心惧,窥其殊无恶意,遂沽之酒,不敢收其钱。其自扔铜钱入屉斗,锵然有声。及去,翌日开屉,尽见纸钱灰,随风飘散......
双溪百姓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和十月初一在城隍庙举行两次祭祀城隍活动,并举行灯会。是日,有演戏、城隍游街,还有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锣鼓喧天,彩灯通明。看戏的,烧香的、做小生意的,尽集于城隍庙,热闹极了。
“文革”中,城隍庙塑像、匾额都被毁,戏台周边精致木雕被铲除,月台石栏杆上的狮子也被盗走,仅剩戏台和大殿。
今年,县有关部门及群众捐款捐工,进行抢救式维修。除后殿外,基本恢复原貌。最让人称道的是戏台:它四角翼然凌空,台正顶园形藻井,由层层斗拱重叠而成。顶中央精雕一朵硕大牡丹,既精巧又富丽堂皇。城隍庙,这座近三百年的古建筑,将成为屏南旧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