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洋旅游]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北纬26°44′~27°10′,东经118°41′~119°13′。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河纵横,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主要河流为古田溪上游柏源溪,霍童溪上源叉溪。历史文化在这方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积淀,境内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木拱廊桥,更是堪称中国一绝。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清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合计13座。
屏南属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古代交通极为不便。来自中原的屏南先民中的桥梁工匠,根据屏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林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选择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在屏南境内建起了50多座木拱廊桥,大大改善了古代屏南的交通状况。折线型木拱廊桥,又称叠梁式风雨桥,俗称“厝桥”,是用两组共61根圆杉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交叉构架成八字形拱架,然后在拱架上横铺木板,再在木板上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整座桥不费寸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知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似北宋张择揣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与虹桥相比、建筑风格已由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而且还增加了桥屋。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边是长木凳。桥屋的梁上记载了建造年月、捐款人、桥筹建者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富有诗情画意的对联。这种木拱廊桥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旅客乘凉歇息、躲避风雨和观光游览的胜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将成为我国桥文化的瑰宝而载入史册。
据《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1986年版),全国木拱桥11座,其中福建屏南3座,这一记载属不完全统计。后经调查,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近8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据《屏南县志》记载,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有50多座,现存的木拱廊桥还有13多座,是全国现存木拱桥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百祥桥、龙津桥、金造桥、暗桥、惠风桥、陆地桥、媳妇桥、溪里桥等三十几座。
千百年来,这些凝结着我国造桥工匠和智慧的木拱廊桥,连接了无数深山古道,为改善山区交通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天,这些古桥梁的精品又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展示着华夏昔日的辉煌,同时,木拱廊桥梁上的文字记载和古桥碑记又为桥梁专家对桥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依据。更为可喜的是人们的文物意识在不断增强,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木拱廊桥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为发展闽东的旅游业留下了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