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拜年是春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拜年的风俗,起源很早,唐代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一诗,描绘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宗族之间春节团拜的盛况:
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年。
多壮观的场面,五代同堂,二百多人,熙熙攘攘,风光无限,这样规模宏大的元旦团拜,正是太平盛世的写照。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以传神之笔记载了当时都城汴京过年时官民相互拜年的情况:“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互相庆贺就是人们来来往往拜年。
由于群体拜年,耗费时间,于是换了“贺年片”——名刺拜年。名刺起源于秦汉,西汉称“谒”,东汉称“刺”,到宋代成了贺年片的作用,名刺以优质梅花笺纸裁成长方形的纸片,写上自己的姓名、官职、籍贯与贺年的吉祥用语,由自己或请人投赠,这是早期的贺年片。到明代,贺年片大体定格成长三寸、宽二寸的纸片,制作精美。明陆容《菽园杂记》有很生动的拜年记述:“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代,人们除相互往来拜年外,名刺换成了制作雅致的红单帖,写上吉祥贺语,装在套封内送给亲朋,以示贺庆。清代,在拜年活动中,长辈还拿出一些钱,用红线贯串起来,分发给晚辈,让买些糖果和烟花爆竹,寄托了对晚辈的关心与爱护。
近代,拜年活动除了传统的往来拜贺、投赠贺年片外,增加了电话、电报拜年方式。这几年,手机短信、网络拜年成了一种时尚。
拜年,既是中华民族欢度佳节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对长辈尊敬,对亲朋热爱,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